犹怀念雨的印记

也许置身于城市的喧嚣太久,已经渐渐学会了麻木。偶然听到《雨的印记》这首带着淡淡忧伤的钢琴曲之后,记忆也慢慢地任凭细雨褪去了蒙着的一层淡淡的尘埃,开始轻轻触动着心弦。
阳光明媚之后,倒也怀念上了雨天。喜欢一个人坐在空无一人的午夜聆听那一个个跳跃在琴键边缘的音符,喜欢一个人躺在暮色灰暗的黎明遥望那一点点闪烁在天空一角的星光,喜欢一个人徜徉在万籁俱寂的山麓贴近那一丝丝渗透在无边绿林的清新。

喜欢雨的那种缠绵与温柔,每一粒雨滴如飘落的天使的晶莹泪滴, 滴落下来溅起一朵朵小水花,盛开在我的心头。每当下雨的时候,我便喜欢趴在窗台上一直看着。那时的心情就像那漫天的雨点一样,那么清新那么自然也那么的淡然和忧伤。
雨,就像一首优雅的抒情诗,这富有诗意的精灵总喜欢把记忆说个不完。潮湿的雨季,灿烂的阳光,总是与生命的沉重和轻盈相伴,也许生命就是这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是化作无数跳跃的音符,散缀在生命的原野,寂静地聆听。


优美的旋律不知从何处响起,心灵被雨滴敲开一丝缝隙,那优美的旋律默默流淌于心底。久违的乐曲让我有了几分朦胧的醉意.闭上眼,触摸梦的羽翼,我真的愿在这雨的声音里沉沉睡去……
小时候只知道梅雨时节,那时候会一连下一个星期左右的雨。我很喜欢撑着伞去野外的田地里走走,散散心,看雨滴打在伞上的砰砰声,然后看着它们顺着伞尖滑落,滴在水池里,荡起美丽的涟漪。光着脚丫走在田埂上看雨、听雨;闭上眼,深呼吸,在这雨雾中享受着雨的抚摸和爱怜。
多年以后,又是一场雨。当我趴在宿舍阳台上看远山的时候,我再一次看到了江南烟雨。漫山都是腾起的雾气,在半空,围绕这山体缭绕着,像裹着一层薄薄的丝绸。风一吹,那丝绸就开始此起彼伏的撩动起来。再加上那些雨打的雾气,也许这就是烟雨朦朦吧。

琴声潺潺如水,流淌在夜的静寂里,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思绪从少年的雨里走出,追寻记忆的长青藤,在雨的行吟里,拾起时光里开落的花瓣。
琴语叮叮咚咚,如雨滴一样落在记忆的水岸,漾起圈圈涟漪,我在水的波纹里,看到一个悠然的身影。夏日里,喜欢午后在凉台悠闲地看看书,听听音乐。窗外骄阳丽日,空气中弥散着炙烤的气息,而室内清凉如水,经常有鸟儿的歌唱从窗口传来,那种安适恬淡的日子如花儿一样开在明静的时光里。


很多年前曾经因为一个人,喜欢独自一人散步在雨雾之中。直至今日我仍保留着这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想看看那个地方的雨景,都想尝试雨中徘徊的感觉。雨可以洗刷这个城市的喧嚣,让人看到这个城市最宁静和安详的一面。我喜欢这种感觉,留下的都是自然的味道,没有掩饰,没有伪装,只有真实。
一个人行走在这雨的世界里,城市在雨水沉寂,我在城市中找寻着雨的印记。每一滴雨都是一颗莹润的泪,慢慢地在屋檐上汇聚。跌落,打在青石板上,破碎成无数伤感的颗粒。飞溅开来,汇成一条忧愁的小溪,静静地流去,流去……
细细密密的日子随雨一起逝去,只有在记忆的海边上留下有如沙粒的点点印记。零星闪耀的是你嫣然一笑时闪过的明眸,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外更无声。那一刻,我懂,却不懂该如何牵手,于是初衷未改,求学如故。一封没有邮票的信,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却是你的歉意。相知只有眉目传情的一刻,我却惘你用情极深。人生也许就是在许多选择中度过,也就注定了许多美丽的错过。每一条走过来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人的一生中有好多匆匆的过客,每一次的擦肩而过都会给我们留下些许惆怅和感伤,而每一次的幸福又如雨后梧桐叶一般飘渺,不经意间就从指间悄悄溜走。也许,只有经历了我们才知道如何去把握和珍惜。
雨无边,意无限。静蕾语新枝,飞雨洒镜湖。楼台落雨,石板生烟。记忆随着圈圆之波而生,又随着薄雾轻烟而逝。这种感觉很难用文字描述,也无法用数字形容,是一种情感的涟漪在推衍,一种诗的云霓在闪现。岁月沉浸已久的记忆在这一刻打开,生命冰封已久的情愫在这一刻升华。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是的,这一刻,这时的你,踽踽走上那座小岛,在一把伞撑起的天空下徜徉在记忆的岸边,追寻雨的印记。生命在这一刻悄悄地安静下来,心情很透明,独自去享受这份孤独。生命有热烈就会有安静,有多少高潮就有多少低谷,永恒不变的是富有魅力的内心。成长,就像我么的影子,悄无声息又无处不再。直到有一天,我们真正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谢那些带给我们怅惘和叹息的经历。


当窗外再次飘起雨点的时候,打开音乐,一首《雨的印记》缓缓流过心田。
闭上眼睛, 试着体会在雨中的感觉。那片刻的安逸和宁静,会让你知道,原来我们曾经错失这么多的美好。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片刻的柔情中,将这份情感收纳在心里,珍藏在记忆。当有一天,我们都老去,至少我们还可以回忆那些如风的往事,和那些雨的印记。


本文地址:http://essays.xnerv.wang/blog-20091205/